做Web开发经常需要面对跨域问题,跨域问题的根源是浏览器安全中的同源策略,比如说,对于http://www.a.com/1.html来说:
1.http://www.a.com/2.html是同源的;
2.https://www.a.com/2.html是不同源的,原因是协议不同;
3.http://www.a.com:8080/2.html是不同源的,原因是端口不同;
4.http://sub.a.com/2.html是不同源的,原因是主机不同。
在浏览器中,<script>、<img>、<iframe>和<link>这几个标签是可以加载跨域(非同源)的资源的,并且加载的方式其实相当于一次普通的GET请求,唯一不同的是,为了安全起见,浏览器不允许这种方式下对加载到的资源的读写操作,而只能使用标签本身应当具备的能力(比如脚本执行、样式应用等等)。
最常见的跨域问题是Ajax跨域访问的问题,默认情况下,跨域的URL是无法通过Ajax访问的。这里我记录我所了解到的跨域的方法:
1. 服务器端代理,这没有什么可说的,缺点在于,默认情况下接收Ajax请求的服务端是无法获取到的客户端的IP和UA的。
2. iframe,使用iframe其实相当于开了一个新的网页,具体跨域的方法大致是,域A打开的母页面嵌套一个指向域B的iframe,然后提交数据,完成之后,B的服务端可以:
●返回一个302重定向响应,把结果重新指回A域;
●在此iframe内部再嵌套一个指向A域的iframe。
这两者都最终实现了跨域的调用,这个方法功能上要比下面介绍到的JSONP更强,因为跨域完毕之后DOM操作和互相之间的JavaScript调用都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也有一些限制,比如结果要以URL参数传递,这就意味着在结果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需要分割传递,甚是麻烦;还有一个麻烦是iframe本身带来的,母页面和iframe本身的交互本身就有安全性限制。
3. 利用script标签跨域,这个办法也很常见,script标签是可以加载异域的JavaScript并执行的,通过预先设定好的callback函数来实现和母页面的交互。它有一个大名,叫做JSONP跨域,JSONP是JSON with Padding的略称。它是一个非官方的协议,明明是加载script,为啥和JSON扯上关系呢?原来就是这个callback函数,对它的使用有一个典型的方式,就是通过JSON来传参,即将JSON数据填充进回调函数,这就是JSONP的JSON+Padding的含义。
在互联网上有很多JSONP的服务来提供数据,本质上就是跨域请求,并且在请求URL中指定好callback,比如callback=result,那么在获取到这些数据以后,就会自动调用result函数,并且把这些数据以JSON的形式传进去,例如(搜索“football”):
http://ajax.googleapis.com/ajax/services/search/web"codetitle">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$.getJSON("http://ajax.googleapis.com/ajax/services/search/web",function(data){
//...
});
总的来说,JSONP的跨域方式的局限性在于,只能使用GET请求,并且不能解决不同域的两个页面之间如何进行JavaScript调用的问题。
4. Flash跨域:
它会访问目标网站根目录下面的crossdomain.xml文件,根据文件中的内容来确定是否允许此次跨域访问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<cross-domain-policy>
<allow-access-from domain="xxx.xxx.com" />
</cross-domain-policy>
5. img标签也可以使用,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,功能上面弱一点,只能发送一个get请求,没有什么回调,Google的点击计数就是这样确定的。
6. window.PostMessage,这个算是HTML5新加入的为跨域通讯考虑的机制,只有Firefox 3、Safari 4和IE8及之后的版本支持。使用它向其它窗口发送消息的调用方式如下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otherWindow.postMessage(message, targetOrigin);
在接收的窗口,需要设置一个事件处理函数来接收发过来的消息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window.addEventListener("message", receiveMessage, false);
function receiveMessage(event){
if (event.origin !== "http://example.org:8080")
return;
}
注意这里必需要使用消息的origin和source属性来验证发送者的身份,否则会造成XSS漏洞。
7. Access Control
有一些浏览器支持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这样的响应头,比如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header("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: http://www.a.com");
就指定了允许对www.a.com跨域访问。
8. window.name
这个东西其实以前被用作黑客XSS的手段,其本质是,当window的location变化的时候,页面会重新加载,但是有趣的是,这个window.name居然不发生变化,那么就可以用它来传值了。配合iframe,改变几次iframe的window对象,就完成了实用的跨域数据传递。
9. document.domain
这个方式适用于a.example.com和b.example.com这种跨域的通信,因为二者有一个共有的域,叫做example.com,只要设置document.domain为example.com就可以了,但是如果a.example1.com和b.example2.com之间要通信,它就没办法了。
10. Fragment Identitier Messaging(FIM)
这个方法很有意思,也需要iframe的配合。Fragment Identitier就是URL的井号(#)后面的经常用于锚点定位的部分,这部分的改变不会导致页面刷新,母窗口可以随便访问iframe的URL,而iframe也可以随便访问母窗口的URL,那这二者之间就可以通过改变Fragmement Identitier来实现通信了。缺点是Fragmement Identitier的改变会产生不必要的历史记录,而且也有长度限制;另外,有的浏览器不支持onhashchange事件。
11. Cross Frame(CF)
这种方法是上述FIM方法的变种,CF和FIM的本质其实在我的《GWT初体验》这篇文章里面都有介绍(只不过是被用来实现历史和后退功能了),它会动态创建一个不可见的iframe,指向异域,处理完以后,这个iframe的URL中的Fragment Identitier包含了处理结果,供母页面访问,而浏览器的URL没有任何变化。
12. Cookie+P3P协议
利用P3P协议下跨域访问Cookie的特性,来实现跨域访问,也算一奇招。P3P是W3C公布的一项隐私保护推荐标准,旨在为网上冲浪的Internet用户提供隐私保护。把Cookie的path设置为“/”,即没有任何域的限制,这个时候有的浏览器下面允许别的URL的页面来读取,有的则不允许,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母页面响应的头上面设置P3P的头:
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
P3P: CP="CURa ADMa DEVa PSAo PSDo OUR BUS UNI PUR INT DEM STA PRE COM NAV OTC NOI DSP COR"
JavaScript,跨域方法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站采集或用户投稿,网站不提供任何软件下载或自行开发的软件! 如有用户或公司发现本站内容信息存在侵权行为,请邮件告知! 858582#qq.com